发表时间: 2022-12-10 19:17:50
作者: 马库斯.白金汉
来源: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
浏览:
你有多少可以改变?
如果你讨厌见生人,你会学会以打开僵局为乐吗?如果你不愿争论,你会变得喜欢舌战群雄吗?如果登台会让你出汗,你会欣然接受公开演讲的挑战吗?一句话,人可以培养新的才赶干吗?
许多经理与公司都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他们怀着美好的愿望,告诉员工们,每个人的潜力都是一样的。他们鼓励员工们解放思想,努力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为了帮助员工们晋升得更快,他们送员工们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学习各种新的行为,比如善解人意,力排众议,建立关系网,创新以及战略性思维,等等。在他们眼里,一个员工最宝贵的优点之一,就是愿意通过学习和自律来改变自己。
可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经理并不这样看。请记住他们的座右铭吧: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才干,即他的精神“过滤器”,就是“现有优势”。无论“微笑学校”如何培训,都不可能把一个见到陌生人就紧张的人转变为见面熟。一个人如果越生气就越语无伦次,那么,无论他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在辩论中出类拔萃。一个决心与对手一决雌雄的人无论怎样理解双赢的价值,都不会喜爱这种结局的。
一个人的“精神过滤器”就像他的指纹一样持久而独特。这是一种激进的理论,与风行数十年的自力更生的神话格格不入。但近十年神经科学的进展却证实了这些优秀经理信奉已久的观点。
1990年,美国国会与总统宣布九十年代为大脑年代。他们授权拨款,资助各种学术会议,尽其所能地帮助科学界探索人脑的奥秘。
他们的支持加快了工业界、学术界及科研机构在这方面的进展。前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院长刘易斯.L. 贾德声称:“神经科学进展迅速。我们目前掌握的有关人脑的知识,有90%是近十年获得的。”
过去,我们只能通过病人的行为来了解人脑的活动,而现在,正电子发射层技术(PET)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可以真实地让科学家看到大脑是怎样工作的。在这些高科技手段的帮助下,我们在科学探索上迈进了一大步。
我们看到,精神疾病与其他身体疾病一样是生理疾病。我们看到,为什么神经介质多巴胺(neurotransmitter dopamine)可以让我们冷静,而复合胺(serotonin)能使我们兴奋。我们看到,与常规想法相反,我们的记忆不是集中贮藏在大脑的某个地方,而是作为线索散落在大脑网络的每条干道和小胡同里。
我们也了解了大脑是如何生长的。照这个速度,不出几年,我们的知识就会成倍激增。以下是我们已经了解到的。
一个初生的婴儿脑中有一千亿个神经元(neuron),他的大脑细胞比银河系的星星还多。这些细胞在孩子的一生中有规律地再生与死亡。不过它们的数量基本不变。这些神经细胞就是思想的原材料。但它们不是思想。孩子的思想存在于这些神经细胞之间,在这些细胞的相互联系中,在突触(synapses)中。
在孩子最初的十五年中,突触之间如何关联决定了他的独特心理历程。
从婴儿出生之日起,他的思想就开始积极而活跃地伸向外界。从大脑的中心开始,每一个神经元都都向外发出成千上万的信号。它们试图与其它伙伴对话、交流,建立联系。想象一下,一个人同时与世界上十五万人建立联系,你就会明白这个年轻生命的思想世界是多么宏伟、复杂和充满活力。
在孩子三岁时,成功联接的数目就已大得惊人了—一千亿个神经元中,每个神经元各自建立了十五万个突触的联接。
不过这太多了。他的大脑里塞满了五花八门的信息,负担未免太重。他必须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理解。所以在后来的大约十年中,他的大脑开始整合它的突触联接网。牢固的联接得以增强,而薄弱的联接逐渐消亡。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哈里.丘甘尼博士教授把这个筛选的过程比作一个公路体系:“常走的路越走越宽,不走的路渐渐荒芜。”。
科学家们仍在争论是什么原因使某些精神“公路”比其他“公路”用得更频繁。一些人认为孩子的遗传基因先天地决定他会选择哪些精神路径;另一些人则认为后天的养育会决定在达尔文式的筛选过程中不同路径的去留。
这些观点并不互相排斥。不过无论是偏向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影响,大家对筛选结果的看法基本相同。当孩子十几岁时,他的突触联接只有三岁时的一半了。他的大脑已经开辟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联接网络。这里有几条平坦宽阔的四车道高速公路,其联接牢固而通畅;也有拒绝一切信号出入的荒原。
如果他获得一条体谅的四车道高速路,他就会设身处地体会到周围人的所有情感。相反,如果他在体谅方面是一片荒原,他就会成为感情上的盲人,永远在错误的时间对错误的对象说错话。这不是因为他有恶意,而是因为他不能准确地接受外界信息。同样,如果他获得一条争辩的“高速路”,他就会在激烈的辩论中,左右逢源,妙语连珠。而如果他在争辩方面是一片荒原,他会发现在辩论的关键时,他的大脑总会令他张口结舌。
这些精神路径就是他的“过滤器”。它们生成了使他不同于别人的贯穿始终的行为方式。它们告诉他,对什么信号该注意,什么可以不理睬。它们决定他在哪些领域会出类拔萃,在哪些领域会苦苦挣扎。它们制造了他所有的热情和冷漠。
这些路径的建造过程就是他的性格塑造过程。神经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十几岁以后,要改变性格,是十分有限的。
当然这不是说他不可以改变。他可以学习新技能和知识。他可以改变他的价值观,他可以培养更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增强自我规范的能力。并且,如果他在处理争端方面是一片荒原,那么通过足够的训练、辅导和鼓励,他也许会在帮助下开辟一条小径,使得他至少能够应付争论。但是,上述的确说明,就精神路径而言,无论怎样的培训、辅导和鼓励都不能将他的荒原变成通畅无阻的四车道高速公路。
神经科学证明了优秀经理的直觉。一个人的“过滤器”及其所生成的贯穿始终的行为方式是持久的。在许多重要的方面他都是永远而神奇地与众不同。
你也是这样,当然,你的员工也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