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2-12-09 22:46:15
作者: 基思.斯坦诺维奇
来源: 《对“伪心理学”说不》
浏览:
除了弗洛依德和斯金纳的研究之外,外行人对其他卓越的心理学研究几乎一无所知。想证明这一点,到附近的书店去看看公众能买到什么样的心理学读物就知道了。你的调查会发现,那些摆在书店卖的心理学读物通常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心理学的一些早期经典著作(弗洛依德、斯金纳、荣格、弗洛姆、埃里克森等),这些著作多半侧重老式的精神分析观点,已经完全不能代表当代心理学了。令心理学家感到沮丧的是,这一领域最有价值的著作都被淹没在书店的科学或生物学类书籍中。例如,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尔(Steven Pinker)的名作《思维的运作》 (How the Mind Works)总是被归在科学非心理学类图书中。因此,他所探讨的关于认知科学的重要文章,被迫与生物学、神经生理学或计算机科学而非心理学为伍。
在多数书店中可以找到的第二类读物,是那些伪装成心理学的伪科学书籍,里面充斥着无数超自然现象,如心灵感应、千里眼、意念移物、超前感知、转世、生物节律、星灵投射、金字塔力量、植物沟通、通灵手术等(Lilienfeld, Lohr, & Moirer, 2001)。书店里的心理类书籍中这类货色大量存在,无疑导致-也反映了-人们的误解:心理学家就是证实这些超常现象存在的人。这种误解对心理学而言多少有点儿讽刺。事实上,心理学与那些超常现象之间的关系很容易说清楚。这些超常现象压根不在现代心理学感兴趣的范畴之内。个中缘由可能会令许多人大叫一惊。
超自然体验和其他超常能力的研究不被认为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此观点可能会激怒许多读者。多个调查结果都显示,超过40%的公众相信超感知现象的存在,并且狂热地信奉自己的信念(Farha & Steward, 2006; Musella, 2005; Rice, 2003)。历史研究和调查指出了公众热衷于这类信念的原因(Alcock, 1987; Humphrey, 1996; Lilienfel, 2005; Stanovich, 1989, 2004)。像大多数宗教一样,许多所谓的超常现象也标榜诸如转世之类的说法。对部分人来说,来世的说法能满足其超越现有生命极限的需求。心理学研究“不识时务“地指出超自然体验得不到证实,无疑粉碎了这些人的热切企盼。心理学主张不把超感知视为一个可行的研究领域,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其信徒的不满,他们控诉说,心理学家把这一类主题排除于心理学研究之外的做法是独断专行的。如果心理学家仅是摆出无可奈何的姿态并无视这些反对的声音,这将无助于增进公众的理解。与之相反,心理学家应该针对这些反对观点的谬误给予细致而清晰的解释。这样的解释要强调科学家们并不是根据什么法令来确定研究主题的,也没有什么条例指出什么能研究、什么不能研究。研究领域的兴起、延续或终结,所依据的是理论及方法的自然选择过程。那些产生出丰硕的理论及实证发现的领域都获得了大量科学家的认可;而那些理论上行不通或者没有能被重复验证的领域就会被摒弃。这种对理论与方法的自然选择引导着科学向真理靠近。
例如,超感官知觉在当代心理学中不被认为是一个可行的研究主题,就是因为其研究一直无法积累任何正向的成果,所以它让大部分心理学家失去了兴趣。在这里我要强调“当代”一词,是因为多年以前心理学确实对超感官知觉有极大的兴趣,直到累积了大量的负面证据之后,这种兴趣才消退了。正如历史所展示的那样,研究课题通常不是由某个权威政府机构宣布停止的,它们只是在生存竞争的环境中被自然淘汰出局了而已。
在心理学领域里,超感官知觉从来没有被认为是一个不能研究的主题。这一事实是清楚并且公开(Alcock, 1990; Hines 2003); Humphrey, 1996; Hyman, 1992, 1996; Kelly, 2005; Marks, 2001; Milton & Wiseman, 1999)。有许多研究超感官知觉的论文发表在专业的心理学刊物上。那些在媒体上频频爆光的超自然心理学家,总喜欢让人们觉得这一领域是崭新的,惊人的新发现即将出现。其实,事实却没什么新鲜的。
对超感知的研究和当代心理学自身的历史一样久远,它并不是什么全新的研究领域。在心理学文献中,它也曾经像许多现在被认为是可行的主题一样被认真地研究过。然而,在正式心理学刊物上所发表的有关这一领域的许多研究结果都无法证明超感知存在。在上世纪90多年的研究之后,我们仍然无法在控制实验条件下重复验证任何超感知现象。尽管过去几十年来进行了大量有关超感知的研究,却从来没有一个研究能达到这一简单而基本的科学标准。这一点甚至连超自然心理学家及其信徒都承认(参见Alcock, 1990;Hines, 2003; Druckman & Swets, 1988; Krippner, 1977)。简而言之,尚未出现需要科学解释的未经证实的现象(见Alcock, 1990; Hines, 2003; Hyman, 1992, 1996; Milton & Wise-man, 1999)。仅仅这个原因,就使得心理学对这一话题失去了兴趣。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心理学家在评估超常能力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的重要性可能仅次于那些拆穿无数超能力演示骗局的专业魔术师(Randi, 1986, 1987)。而且,很多论述和质疑超常能力的重要书籍都出自心理学家之手。
讽刺意味显而易见。心理学作为一门最可能精确评估超感知言论的学科,在公众的心目中却与伪科学关系最近。这种“被连累”的现象让心理学家深受其害。正如下面还要再详细讨论的,心理学常常会陷入这样一个“里外不是人”的境地,这只是其中一例。那种认为在心理学里没有什么规则,这个领域的知识缺乏科学评判标准的信念,导致人们将心理学与超感知这样的伪科学联系在一起。然而,如果心理学家成功地让公众认识到这些伪科学的真面目,心理学与伪科学的联系又会被视为“心理学不是一门科学的”铁证